来源:中国时尚网   文章作者:李后强


  四、城市发展偏离人本需求的几大误区

  城市决策者和建设者应特别注意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,明确城市的一切发展是为了服务于人的需要,城市的核心是人。但是,许多城市的发展却偏离了人本轨道,一味地追求数量的增加,导致了交通拥堵、环境污染、人口膨胀等“城市病”,城市发展理念与人本需求原理背道而驰。

  城市化不是楼宇化。城市不是钢筋水泥、不是高楼大厦,城市是人类生活的家园。但是,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注重表面工程,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,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守恒规律,破坏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,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“千城一面”的情况。

  国际化不是奇异化。现在,城市里的人盲目跟风、崇洋媚外,总觉得西式的东西才是国际化,更有人认为另类非主流才是国际化,往往放弃了本民族的珍贵文化传统,偏离了传统文化的根脉,他们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更圆。有一句话,“民族的才是世界的”,只有牢牢把握了民族文化的核心,遵循民族文化传统,对传统文化进行提升和创新,才能够让传统文化散发出具有国际范儿的新光芒。

  功能化不是产业化。城市功能的发挥不仅仅体现在生产功能方面,也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产业规模化,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功能的唯一。城市是人、境、业的综合体,产城一体,人城和谐,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。不应该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,城市应是一个人类成果相互融合发展的有机体。

  五、国内外城市发展的七大规律

  从伦敦、纽约、悉尼、巴黎、慕尼黑等发达城市轨迹,可以发现,城市的发展均有着内在的机制和发展规律,包括产业、文化、生态、自然、历史等元素,形成了七大城市发展有机论。

  文化决定论。城市是文化的载体,文化是城市的灵魂。没有文化作为根基,城市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,比如西方文艺复兴产生了欧洲现代文化的启蒙,也促进了欧洲后来城市的巨大飞跃。

  内核稳定论。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,他认为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、气候条件决定了这个城市人们的性格和精神文化,构成了人们的精神文化内核,外部地理环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,地理环境是稳定的外部存在,也决定了城市性格的稳定。

  外形特色论。所谓“建筑是文化的颜值,特色是文化的标志”。城市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风土人情和城市风貌,是一个城市地域文化的外部体现,也是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气质,衡量着城市文化的影响力。

  生活舒适论。城市可以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物质生活保障,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、生老病死,让人们安居乐业,获得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。生活质量决定了城市聚集商气、财气、人气的能力,不断满足人们生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,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动力。

  产业助推论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,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处理好生产和消费的相互关系,更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城市生活水平。城市就是一个生产和消费无限循环的过程,表现为物质生产力的螺旋式上升和城市消费力的波浪式前进,二力相合,形成城市发展的强大助推力。

  时变演进论。从城市发展历程看,城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,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,大浪淘沙,递进演变。经过岁月的涤荡,城市系统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呈现出新的形态和新的内涵,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实现着城市一次次的蜕变。

  生态自然论。无论城市如何发展,都离不开客观的自然存在,自然环境是城市发展赖以维持的基本根基,城市发展不可能突破自然的“度”,城市是整个大自然的一个子系统。过去城市的盲目扩张,出现了二元对立论,于是人们呼吁回归自然,遵循自然规律,构建生态城市、健康城市、公园城市、绿色城市等现代城市综合体。

  总之,容人宜人爱人是城市发展的永续能源和动力。随着技术、社会和时代发展,城市的竞争和未来仅仅取决于产业、经济的时代已经过去,漠视人和自然的“硬发展”是片面、短视、无法持续的。人是城市的动力和永续源泉,没有人,就没有生产,更没有消费和市场,在未来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时代,消费和市场资源更加稀缺,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动力。

  只有真正以人为中心,才是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。城市应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(生活之城)和精神需要(文化之城),未来城市是现代之城,更应该首先是生活之城、文化之城和生态之城。

 

(李后强: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、研究员;韩毅:《读城》杂志总编辑)

来源: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:李后强 韩毅

|<< << < 1 2 > >> >>|

·上一篇文章:2019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报告
·下一篇文章:无


【相关内容】

夜间经济成推动城市发展新风口 灵活用工大有可为

佚名

让文化助力城市发展

高杰

深圳制造挺起城市发展“脊梁”

姚龙华

五大维度 看中国城市发展新逻辑

江然

景观在城市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

贾红云